剩余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剩余转化为价值的过程中,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下面将详细介绍剩余价值形成的相关内容。
1. 劳动力的商品化及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剩余价值形成的社会经济条件和过程。劳动力商品化指的是劳动力被当作一种商品进行交换。而货币转化为资本是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使用货币,将货币转化为一种能够增值的资本。
2.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是指生产过程中超过劳动力所需时间的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价值。当资本家将劳动时间延长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的时间时,就能够形成剩余价值。
3. 价值形成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包括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过程和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一方面,生产资料(物化劳动)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会转移;另一方面,活劳动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4.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质,一种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另一种是价值的增殖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在劳动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也转移了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5. 资本的剥削与剩余价值
资本是通过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存在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体现了这种关系。
6.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货币可以转化为资本,即能够自行增值或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资本的直接形式是通过G-W-G'的方式实现的,其中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G'代表增值后的货币。
7.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工人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而抽象劳动是指工人的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劳动过程。
8. 价值的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
剩余价值是通过劳动剩余转化为价值的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力的商品化和货币转化为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相互交织,资本家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力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产生方式是多样的,包括价值增殖过程、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等。通过剥削工人,资本获得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资本可以带来增值和剩余价值。价值的增殖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核心,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本家实现了剩余价值的生成和积累。
- 上一篇:价格标志符号